泌尿系结石

首页 » 常识 » 诊断 » Qing听当事人重症隔离病房护士从一开始
TUhjnbcbe - 2025/4/27 16:34:00

“一开始我们工作是在救命,现在我们的任务是‘救心’,病人表现出的求生欲告诉我,要让他们平安回家。”医院消化科护士长胡兰说。

随着疫情扩大,医院成为“医院”,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两大院区分别设立发热门诊及隔离病房,医院收治的新冠病人不同,这里是集中收治重症及危重症病人的地方。这里隔离病房的护士,每天都在含有高浓度病毒的空气中,与新冠病人进行时间最长,距离最近的接触。

医院消化科的护士,她主动请缨,到了发热门诊进行病人的护理。2月9日,她又作为第一批医务工作者,开始组建隔离病房,并担负起照顾危重病人的工作,和病人们共同生活、工作。

每天持续高强度工作

“吐了,含到嘴里再强忍着咽回去”

胡兰工作的光谷院区9楼原来是消化科病房,2月9日开始筹建改造隔离病房,3天不到的时间,完全改造,共50张病床,并加建了隔离区、污染区、缓冲区和医务人员通道、病人通道的“三区两通道”。切断了中央空调再架设好排风扇后,当晚隔离病房开始投入使用。

2月9日晚上,隔离病房转来了第一批危重新冠病人。“当天晚上,国家医疗队还没有到,只有本院20几名护士团队在照顾病人。”胡兰说,2月10日一大早,厦门医疗队的工作人员到了,来不及休息,就来接班了。

来自厦门9个医院,多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接管了这里,医院的医护人员,共有人。有来自呼吸科、消化科、心血管科和ICU病房等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,其中像胡兰一样的护士长有13位,能够全方位照顾病人,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。

百余人的团队,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,4位厦门的护士长张素真、吴秀玉、陈德美和曾英彩马上调整状态,对于环境物品进行“7S”管理,将病房内医疗器械、抢救用具、药品,分门别类放在各个地方,每个地方做好标识,拍照发给每位医护人员。

因为病人都有极强的感染性,所以护士们都要做到二级、三级防护,护目镜加上三层的橡胶手套、双倍的口罩、双层的防护隔离服……遇到需要插尿管、提取咽拭子等近距离操作时,他们还要升级到三级防护,加上一层像宇航员一样的头罩,裹得密不透风。

胡兰说,工作时穿着这身打扮,一天在病房里还要走上5、6万步,那种闷热感和缺氧的感觉,胡兰形容,“就像每天在高原爬5公里山路一样。”很多人一开始穿着那套衣服只能坚持2个小时,后来慢慢适应了,逐渐加长时间。

胡兰说,每天算上穿戴防护服的时间,护士们要工作6至8个小时,脱下来的时候,人都是虚脱状态,有些医护人员出现身体透支的情况。“就突然觉得呼吸困难,喉咙发紧,胃里翻江倒海,紧接着嗓子眼一酸……”胡兰说,已经吐出来了一半,为了不污染防护服,也要憋在嘴里,皱着眉头咽回去,缓一会儿继续工作。

初期因为资源紧张,为了不浪费防护服,自己不敢吃不敢喝,连厕所都不敢上。“别告诉我穿纸尿裤,过了那个年纪,穿上纸尿裤真的排不出来。”面对网上一些言论,胡兰半开玩笑地说,她们只能各自研究适合自己的“保持持久性的秘密”。

胡兰说,她的秘诀就是吃。每天早上,改掉了吃稀饭喝牛奶的习惯,改吃鸡蛋,有的时候知道当天工作比较忙,就吃两个。她说因为鸡蛋能够吸收水分,不那么容易想上厕所,而有的人干脆选择直接不喝水,从源头解决问题。

长时间憋尿,不去厕所,很容易引发尿道感染或者结石等疾病,每天下班后,尽管处在虚脱、想吐的状态,胡兰和同事们都疯狂喝水,吃水果。因为作息和饮食的突然变化,很多同事都出现了内分泌紊乱的状况,甚至有些女同事连例假都不来了。

胡兰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,伴随着仪器的滴答声和病人们一起度过了她的第40个生日,没有歌声,没有蛋糕,只有在凌晨,来自厦门医疗团队的“战友”们发来的一句“生日快乐”。

双肺全白的高危病人

“吃光每一粒米,我要有力气活着”

接收第一批病人的工作刚开始,胡兰像往常一样,开始一个个查看病人情况,将需要着重看护的病人勾选出来。让胡兰印象最深的,是一位名叫康健(化名)的病人。“我第一眼看到他,就知道他年纪不大,戴着眼镜,文绉绉的,即便难受也总保持笑容。”她说。

查看病例时,胡兰发现,康健今年38岁,喘得很厉害,即便高流量输氧,血氧饱和度数值也只能勉强维持在92左右。当时片子显示,他双肺已经全白了。

对于能进食的病人,营养的补充优先考虑场内营养,而且一袋营养液要输6至8个小时,注射也会增加血管损伤和心肺的负荷。所以为了减缓病人的痛苦,每天胡兰和同事们除了仪器检测、输液、帮助治疗护理等工作,最重要的就是伺候病人饮食起居,承担了护工的工作。“能吃饭的病人尽量优先肠内营养的补充,能活动的病人绝不让他消极卧床。”胡兰说。

但对很多病人来说,吃饭时每一个吞咽动作,都会带着喉咙和胸口一阵疼痛,呼吸被打乱,血氧也会随之降低,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。

康健因为吞咽困难,胡兰在联系营养食堂将他的主食改为稀饭、面条,还掺入了在捐赠物资中找到的奶粉营养素。胡兰说,他吃饭时候不能大口吃,即便每次只喂小口,但下咽时康健都是眉头紧锁,闭着眼,抻着脖子,青筋凸起。在食物被送下喉咙之后,还能听到康健痛苦的短叹声。

“但他很坚强,即便食欲下降,吞咽痛苦,他每次都能把盒饭里吃到一粒米都不剩。”胡兰回忆第一次和康健聊天的时候,康健告诉她,自己老婆刚刚生了二胎,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就是家里还有这个一岁零八个月的儿子,“我是家里的顶梁柱,我不能死,要把每一粒米都吃下去,才有力气活着。”

但这个时候,胡兰能看到康健的血氧饱和度数值已经从92一点一点掉落到86,这个数值上下浮动,意味着病人已经濒临气管插管的红线了。护士们要边给他吹氧,边喂饭。

康健这样的求生欲,赢得了每一位医务人员的

1
查看完整版本: Qing听当事人重症隔离病房护士从一开始